学院概况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院概况 > 机构设置 > 正文

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研究室

发布日期:2024-02-06    作者:         点击:

一、研究室功能

人工智能专业研究室是一个集结了科研、教学和实践的综合性平台。主要功能包括:

  1. 科学研究:研究室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,探索新的理论、算法和应用。

  2. 教学培训: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人工智能课程,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。

  3. 实践创新: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,包括实验室项目、校企合作项目等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 4. 社会服务: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,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。

二、人才培养目标

培养思想政治坚定、德技并修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,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、良好的人文素质,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知识,面向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“三有”(目中有人、心中有情、手中有爱)“三动”(动手、动脑、动口)“四会”(会学习、会交往、会生活、会工作)的高素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。

具体应有以下知识、能力与素质:

1.知识要求

包括对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。

(1)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基本软件;

(2)熟悉信息技术安全与web编程基础;

(3)掌握常用数据库开发、数据结构与算法基本知识;

(4)掌握linux操作系统、移动应用开发等技术;

(5)熟悉人工智能基础知识;

(6)掌握Java语言、Python 语言等常用 AI 编程语言;

(7)掌握机器学习的一般算法

(8)熟悉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一般方法

(9)掌握模式识别、语音交互的基本方法

(10)熟悉“智能+”生产线工装三维设计的基本方法

2.能力要求

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。

(1)基本能力: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具备专业编程能力;具备信息技术安全维护的能力;具备网络维护相关能力,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;具备良好的语言、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,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。

(2)职业核心能力: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知识,能够进行抽象思维,逻辑推理与归纳构造,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问题并对其求解的能力;具备利用Java语言、Phthon语言等常用AI编程语言编程的能力;具备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能力;具备应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专业知识应用的基本能力等。

(3)专业拓展能力:熟悉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对所获得信息具有加工、独立思考、逻辑推理能力;具有一定的科研和管理能力,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;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,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,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,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。

(4)创业和管理能力: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设备生产安全等相关知识;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;具有良好的生理、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,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,慎独意识强;具备对挫折、失败的承受能力;具备正确认识社会、判别是非的基本能力;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。

(5)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
3.素质要求

(1)思想政治素养: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爱国情怀,国家认同感,中华民族自豪感,遵守法律,遵规守纪,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。

(2)职业素养: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、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,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;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;崇德向善、诚实守信、爱岗敬业,具有追求进步,勇于创新的精神;

(3)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: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,具有质量意识、绿色环保意识、安全意识、与社会、自然和谐共处,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;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服务意识;具有从事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其它职业素养。

(4)身心素养: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。达到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要求,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、健全的人格;具有一定的审美,具有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。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,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,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。

三、人工智能专业研究室特色

  1. 跨学科融合:研究室注重与计算机应用技术、工业互联网应用、集成电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,形成跨学科的研究特色。

  2. 产学研结合:研究室积极与企业合作,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
  3. 国际化发展:研究室注重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,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资源,提升研究室的国际化水平。

  4.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:研究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,如以赛促教、项目驱动式学习、兴趣小组式学习、案例分析、实践研究等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。


友情链接: 学校官网 党政办公室 校团委 人事处 图书情报处

版权所有©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    闽ICP备11025491号-1     闽公网安备 35058202000357号